在蘇澳市區附近的神社,除了蘇澳金刀比羅社、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蘇澳工場構內社,其實還有一個「蘇澳神社」,是鎮守蘇澳郡的神社,但是設立時間較晚,且在戰後不久就被拆除,而蘇澳神社僅剩部分物件在蘇澳國中內。
原本以為幸福花園社區是神社原址、福安街是神社參道,但在經過對照1945年的空照圖後,發現蘇澳神社的位置不完全是社區的範圍,而參道入口是在蘇澳國中大門,之後轉到志成路,在轉到福安街南側的志成路363巷,而且在參道入口處有設置鳥居。
蘇澳國中大門就是蘇澳神社的參道入口,校內目前還有石燈籠的基座及社號標,但社號標則改刻上了「繼往開來」四字。
1945年蘇澳神社配置推測(1945-07-11) 來源:中央研究院 |
蘇澳神社位置現況對照
|
蘇澳神社籌備設立
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後期進入了皇民化時期,台灣總督府開始推動各種同化運動,其中就包含了神社的設立,並設立了「一郡一社」,甚至是「一街庄一社」的目標,台灣許多的神社便是在此時期建立。
在1936年時,宜蘭地區宜蘭郡的宜蘭神社在進行神苑擴建計畫,而羅東郡的羅東神社正在興建,只剩蘇澳郡還沒有一座屬於全郡的神社,因此蘇澳郡守、蘇澳庄長便開始規劃興建「蘇澳神社」,預計投入25,000圓,將神社設在蘇澳市區旁的七星山(第一順位)或砲台山(第二順位)。
然而,蘇澳神社的興建計畫可說是非常的不順。蘇澳郡下的官民先是在1936年11月組成了「蘇澳神社造營奉贊會」,開始籌備神社興建事務,在12月確定將神社蓋在七星山,可讓港口的船隻遠上神社,而工程費用為35,000圓,其中的15,500圓將藉由募款來募集。在1937年1月時,已動員了郡下職員及青年進行道路開闢作業。
計畫在1937年因戰事停滯
後來因為蘇氏番婆捐了在蘇澳市區西側、畚箕湖山下的2甲土地,當局在1937年7月10日,決定將蘇澳神社基地改到此處,並另外徵收了7甲土地。隨後在1937年8月15日,舉行了本殿敷地鍬入式。不久之後,蘇澳神社的興建受到七七事變爆發影響,使計畫幾乎停滯,直到隔年才積極重啟。
1938年重啟計畫
在1938年6月,大南澳拓植株式會社社長林木火捐了2,000圓作為蘇澳神社建設基金。蘇澳神社的設計圖在1938年8月完成,工程費增加為47,200圓,並預計1939年3月完工。1939年1月,住在蘇澳104番地的雷萬福捐了1,500圓。1939年5月1日,台灣總督府同意了蘇澳神社的設立申請。
1939年工程延宕
蘇澳神社計畫看似要順利進展時,從日本內地訂購的木材因受到戰事影響而延遲運來台灣,使工程受到延宕,而後在1939年9月2日舉行地鎮祭,9月5日舉行「御木曳」,動員了郡下民眾將木材搬到神社基地,9月24日舉行上棟式,並在11月初完工,並預計在11月15日舉行鎮座式。
1940年舉行鎮座祭
然而,蘇澳神社在完工後,鎮座式等祭典因為不明事情而延後。在隔了三個月後,於1940年2月6日,先在台灣神社進行靈代清拔式;7日在蘇澳神社舉行靈代奉迎祭;8日舉行鎮座祭;9日舉行臨時奉幣祭,蘇澳神社至此才算是大功告成。
蘇澳神社的設施包含:流造的本殿(1.96坪)、拜殿7.86坪)、中門(1.80坪)、手水舍(0.90坪)、玉垣(42間)、祭器庫(6坪)、社務所(24坪)、鳥居、揭示場。其中鳥居應該有3座,而第三鳥居前的一對狛犬是由原住民所捐獻。
蘇澳神社的社格是「無格社」,是台北州有社格的神社中最晚設立的神社,其祭神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、明治天皇。
1942年受颱風侵襲損毀
即便在完工後,蘇澳神社的好日子也沒有多久,在1942年7月的颱風嚴重侵襲了宜蘭地區,使得整個宜蘭地區都是重災區,而蘇澳神社、宜蘭神社都嚴重損毀,而之後也沒有修復的消息。或許在1941年進入太平洋戰爭後,當局已經無暇顧及此事了。
根據蘇澳國中校史,蘇澳神社在二戰後曾有軍隊駐紮,而神社在此時就被拆除。後來由地方人士在1951年爭取在此設立國中,而原本參道西側的苗圃,其1/3改作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,2/3作為國中校地。在國中興建時,原本神社的石材則被用來做擋土牆,部分則作為室外的座椅。
竹中信景(二排左二)與蘇澳神社拜殿,是少見蘇澳神社清楚的影像 來源:台湾うまれのヤマトナデシコ 2 |
蘇澳神社拜殿、中門、本殿 來源:敬慎 |
蘇澳神社中門、本殿 來源:台灣日日新報 |
蘇澳神社第三鳥居、狛犬及社殿 來源:台灣日日新報 |
蘇澳神社拜殿 來源:台灣日日新報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