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隆曾經有一座陸橋連接基隆車站和西岸碼頭,約在1934年完工,讓碼頭的旅客可以直接來往基隆車站,可說是遮風避雨的無縫接軌轉乘,說明了當時基隆港旅客繁忙的盛況,應該也是台灣第一處從港口到車站的轉乘設施,而目前只剩下一部分還有保留下來。
基隆車站及旁邊的基隆陸橋 |
基隆港在日治初期因築港工程疏浚,成為了可停泊大船的港口,而基隆港西岸在1908年蓋好了第1至第4岸壁(碼頭),與新的基隆車站在同年完工,從此進入基隆港的新時代。基隆港的各個碼頭都設有貨物裝卸設施,方便將貨船上的貨物放到碼頭的貨物上屋(暫時存放物品,進行海關等檢查的地方)和倉庫,而倉庫後方就是鐵路。之後隨著基隆港的吞吐量增加,當局規劃擴建基隆港碼頭,於1931年在北側新建第14至18岸壁,即是所謂的「新岸壁」,而第1至4岸壁則被稱為「舊岸壁」。
新岸壁在完工後,輪到舊岸壁在1932年開始改建,並將上屋改成能讓基隆港商船旅客使用的設施。當局考量基隆多雨的氣候,為了使在舊岸壁上岸的旅客能夠方便走到基隆車站,因此興建了從基隆車站連接到舊岸壁的船客通路。
此通路也被稱為「基隆陸橋」,從基隆車站到第二岸壁上屋的部分為木造,長度277公尺,寬度4公尺,工程費用38,700圓。在第二、第三上屋之間的陸橋則是鋼筋混凝土造。
基隆陸橋在完工當時,也是全日本最長的陸橋,比原本最長的青森線聯絡陸橋還多了20至30間,約是36至48公尺的長度(1間約為180公分)。
基隆陸橋內部 來源:臺灣日日新報 |
基隆陸橋設計圖 來源:基隆築港工事設計 |
基隆陸橋設計圖 來源:基隆築港工事設計 |
基隆陸橋位置(1944) 來源:中研院 |
基隆陸橋位置,圖為1938年竹田宮大妃來臺時,基隆站前的奉迎隊伍 來源:台灣文獻館 |
在二戰後,基隆陸橋從西二倉庫連接基隆車站的部分應該就拆掉了,至少在1962年的空照圖已不見它存在,原址在目前的港西街。目前只剩下西二倉庫與西三倉庫之間的陸橋還保留著,與兩側的西二倉庫、西三倉庫都還是原本的建物,後來在2014年一起被指定為基隆市歷史建築。
基隆陸橋在倉庫間的部分 來源:Google Maps |
基隆陸橋位置,虛線是已經拆除的部分 底圖來源:臺灣通用正射影像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