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隆市連接義一路、愛三路的「富狗橋」在日治時期為「日新橋」,此橋是為了配合義重橋及哨船頭地區填海造陸形成的新市街而規劃,在1905年的《基隆市街圖》已可看到預計設立的位置,最初約建於1910年;在日新橋築橋以前,橫跨田寮河(也稱為「田寮港」,因為早期漳州人稱河為「港」,而「寮」在早期寫作「藔」)的橋樑只有「義重橋」,是基隆港南岸聚落前往哨船頭、大砂灣等地的唯一通道,而義重橋東側在日治早期其實也還沒有什麼人居住。
基隆廳自1908年展開了基隆港修築及基隆市街的填海造陸工程,整體工程大概在1910年完工,而日新橋即約在此時期興建;除了日新橋之外,應該也在同時興建了田寮河上的鶯歌橋、天神橋、紅葉橋(這幾座橋在之後因町名改正而有改名)。
第一代的木造日新橋 來源:https://www.twmemory.org/?p=11301 |
在此之後,日新橋在1915年改建(可能是配合1915完工的基隆公會堂),由木造改為鋼筋混凝土造,而且是當時台灣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橋樑,橋長90尺(約27公尺),橋寬48尺(約14.5公尺),中間是30尺的車道,兩側則設有個9尺的人行道。其總工程費用18,000圓,由臺北廳的三浦技師設計,外觀參考了東京的鍛冶橋、吳服橋,並由台北澤井組負責工程施工。當局在1916年2月11日的紀元節舉行開通式,並選擇了基隆年長的台灣人(王啓俊 78歲)、內地人(高谷福平 79歲)夫婦作為初次渡橋的見證。
1916年完工的日新橋景象 來源:臺灣日日新報 |
日新橋的兩側有當時基隆的地標,北側是基隆公會堂,南側是基隆郵便局,因此日新橋也時常出現在舊照片中。另外,從二戰時1945年美軍拍攝的影像,可以看到日新橋周邊受空襲的影像,北側的房舍、郵便局及義重橋都被炸毀了,港邊也散落著許多沉沒的漁船。
1945年的日新橋,旁邊是被空襲炸毀的義重橋 來源:http://www.adamsplanes.com/Stalnaker%202_photos.htm |
日新橋在二戰後不知何時改建,並改稱「博愛橋」。之後,因為田寮河上的橋樑老舊,基隆市政府在2001年陸續改建,並由環保局向民眾徵求橋的新名,最終決定以12生肖為名,由東至西依序排列,博愛橋因此變成了「富狗橋」。
富狗橋現況,左右橋頭都有可愛的狗狗雕像 來源:Google Maps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