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3-22

台灣博覽會迎賓館、協和會館

在1935年為了台灣博覽會興建

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是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全島大型博覽會,舉辦期間在1935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,並在主要會場的台北市興建了許多設施。為了籌備博覽會而設立的台灣博協贊會,於1935年3月27日在臺灣鐵道飯店舉行了討論,決定在作為第二會場的新公園(現在228公園)的西南角建造音樂堂、迎賓館。

位在迎賓館基地上的「獅子咖啡」(ライオン カフェ)也因此在1935年6月搬家,搬到了總督府俱樂部。話說獅子咖啡在此時已營業了20幾年,是當時台北最摩登的咖啡店之一。

圖左上方可見迎賓館和台北天滿宮社
迎賓館側面圖
來源:台灣建築會誌
迎賓館立面圖
來源:台灣建築會誌
迎賓館一樓平面圖
來源:台灣建築會誌
迎賓館二樓平面圖
來源:台灣建築會誌

迎賓館是兩層樓、鋼筋混凝土造的近代樣式建築,工程費用約86,800圓。在博覽會結束後,台北市議會在1936年2月1日,決定將迎賓館改為「財團法人協和會館」,作為可一般租借使用的會議室。

在1941年4月甫成立的皇民奉公會,其中央本部在同年中遷至協和會館,使用其部分空間。另外,在協和會館南側有在1916年設立的「台北天滿宮社」(戰後拆除)。

迎賓館東側正面
來源:台灣日日新報
迎賓館東側正面
來源: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
迎賓館大廳
來源: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
迎賓館東側玄關及內部
來源: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
迎賓館北側
來源:始政四十周年記念 臺灣博覽會協贊會誌
作為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的協和會館
來源:青年鍊成之情況
協和會館南側的台北天滿宮社
來源:臺灣日日寫真畫報

二戰後陸續作為中國之友社、人事行政局、公園處

二戰後,協和會館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,約在1947年4月後由台北市政府接管,在1948年6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修復完畢。之後,在1952年租給「民航空運公司」,作為招待所使用,常舉辦各種國際社交活動,之後由蔣宋美齡命名為「中國之友社」;在此期間,協和會館進行了一些增改建,增建了西側面對懷寧街的入口,外牆改為洗石子,內部空間也有些許調整。

面對西側懷寧街的入口
來源:國家文化記憶庫 行政院新聞局

台北市政府在1967年收回建物後,行政院在此成立「人事行政局」,而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在1996年,從同樣位在二二八公園的原台北放送局遷到此處至今。

從1945年的空照圖,可看到協和會館有受到美軍空襲而損壞,周邊可見許多砲彈的痕跡。建物在日治時期的整體結構應該是還存在,之後修復時也在外部進行了增建,目前從外觀看不太出來以前的樣貌。

協和會館歷年空照圖
來源: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
面向懷寧街的西側外觀
來源:Google街景
面向公園的東側外觀
來源:Google街景

參考資料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